第十九届“海科会”在成都开幕 30余场活动为科技发展“加码”

 昨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正式开幕,以“科技促发展·创新谋未来”为主题,共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海内外院士,100多个海外创新团队,200多名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以及国内高新科技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共3000多名嘉宾通过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会议,亮观点、出新招,为科技发展“加码”。

  在往届举办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传统活动基础上,本届新增了数字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等创新领域、热点领域专场活动,共计20项30余场。

  在开幕式举行的第七届“海科杯”颁奖仪式上,“基于干血浆斑技术的远程血检解决方案”获得一等奖;“镁源免充——新一代电动汽车储能方案”“生物质热能制冷机”获得二等奖;“5G无人机”“光传导安全照明系统”“Bookairfreight”获得三等奖。同时,当天还举行了2021年“天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共有5位外国专家获奖。本届“海科杯”共吸引725个高新技术项目参与,促成超50个参赛项目与四川省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在天府论坛环节,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分别围绕“结合人才与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中医药学的发展”“纳米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链”“数字经济及物联网产业发展及探讨”等主题发表演讲,共话科技促进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格和国际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科技与人才对外交流合作盛会,“海科会”对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海科会”迄今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吸引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700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来川,累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898人、高新科技项目1000多个,投资金额达3025.47亿元。其中,2016、2017、2018、2019年四届“海科会”签约人才达1876人,占历史总量的64.7%;签约金额1948.27亿元,占历史总量的64.4%。

  观点

  顶尖科学家掀起科创“头脑风暴”

  昨日,在开幕式后,第十九届“海科会”迎来天府论坛、第七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未来医学创新论坛、第三届中欧生命科学发展与合作论坛、2021四川人工智能高峰论坛等系列专场活动。

  活动中,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海内外院士,以及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代表,线上、现场共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分享智慧成果,进行了一场场高质量的对话。

  “科技+”激发新活力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十分推崇基础科学研究。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做得好坏与否,需要依靠几十年后可能取得的成果来评判。“高质量的科学需要非常多的投资和科研人员的全情投入,这其中年轻人的作用十分关键。支撑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加强人才培养并且确保他们的独立性。”他表示。

  同时,他也以自己正在研究的预测蛋白折叠的形状和结构举例,认为科学家应该与人工智能企业加强合作。借助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效率会大幅提升,并将对研发出药物起到关键作用。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也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上的最新进展和思考。“我们在广东与司法所合作,通过穿戴设备收集脑波信息,对戒毒人员的成瘾状况进行评估……”陈俊龙说,在戒毒所中,通过穿戴智能设备收集戒毒人员的脑电波等,建立科学有效的成瘾指数,利用运动处方、音乐诱发等手段形成智慧戒毒服务,这是人工智能在戒毒领域的创新应用。

  “科技+”也正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可节约各种能源费用。”陈俊龙非常看好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智能床、扫地机器人、智能门窗等都是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这些将为生活带来新改变。

  目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浙江大学教授文福拴及其团队正与来自四川的电力公司合作新项目,把人工智能引入电网调度工作,根据电力负荷的变化,及时调整发电输力。“四川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对领先,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文福拴表示,这是他选择与四川合作的原因。

  同时,文福拴与他的团队还启动了能源转型与创新方面的研究。他介绍,上海碳市场7月16日已经投用,广东、浙江、甘肃、山西、云南都在模拟运行省级电力市场。“两个市场共同运行对未来的能源转型有何影响?我们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研究。”

  前沿科技带来新机遇

  以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为代表的细胞治疗新理念、新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的热点。

  “成都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具备走在前面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说,位于成都金牛区的高科技产业园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可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干细胞。此外,成都已经有几个单位都即将要拿到国家批准做临床试验。“我知道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在申请区域神经医学中心,很多神经类的疾病将来也可以用干细胞来治疗。”

  “我们的团队与一家公司共同申请了一个干细胞新药,获批后就可以启动临床试验。”苏国辉介绍,这款新药是用脐带的干细胞来治疗骨关节炎,以后研发的干细胞药物还将用于治疗视神经炎、脊髓炎等。

  “纳米科技与技术是交叉融合的底层技术,是消除传统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存在的语言障碍的有效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介绍了纳米科技在人才与科技创新链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纳米科技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新材料、超材料、智能技术、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等领域。促进纳米科技发展,打造纳米产业创新闭环体系必不可少。他表示,中科院所、高校、国家纳米科技中心是原始创新端,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所能促进技术不断更新、提升新工艺,最终在中国纳米谷实现应用,实现生产线工程设计与建设。

  “新基建”如何为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注入新动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认为,“新基建”包括5G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能支撑相关领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业务、技术等架构进行迭代升级,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

  对于5G的重要作用,他进行了深入阐释,“5G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七大领域之首,在产业升级方面,将推动工业、农业等传统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在产业聚合方面,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促进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聚焦

  成都大运会将运用5G+8K技术传播

  昨日,记者从第十九届“海科会”超高清视频产业海内外人才峰会上获悉,明年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广泛使用5G+8K的技术传播,给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8K技术的总像素数量相当于我们平时看到的高清画面的16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温晓君介绍,超高清视频是继数字化、高清化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变革,将直接带动制播设备、终端产品、显示面板、高端芯片等产业链整体换代,全面拉动“双千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高清视频技术加速发展,预计2022年超高清视频产业总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周清久认为,在现有技术支持下,目前多种传输模式都从技术参数上保证了2K向4K,4K向8K的传输能力,相信随着8K电视价格的亲民化,更多应用很快将出现在市民身边。

  近年来,四川省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上一直走在前列。目前,四川已成为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最全的省份,超高清视频终端产品种类齐全,是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之一。成都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所在城市,已初步构建起了涵盖“视听硬件设备—视听内容—视听技术—视听应用”等关键环节的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

  成果

  专场活动搭平台 结出丰硕成果

  昨日,第十九届“海科会”多个专场活动举行了一系列签约、揭牌仪式,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促进高新科技项目落地注入动力。

  聚集一流人才

  川渝海归智库中心正式揭牌

  全国首个极端灾害预警智库成立

  当天,川渝海归智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是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在四川省委统战部、重庆市委统战部指导下,由川渝两地欧美同学会共同筹建的全国首个聚焦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顶级海归智库,主要聚焦政府产业政策咨询、课题研究、招商引资咨询、人才引进咨询、产业规划、产业投资、项目孵化等,将汇聚千余名生物医药、新材料、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专家,联动全球海外名校和多个知名科学家组织,着力打造川渝地区首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归智库和产业孵化平台,是国内首个面对海外名校留学生的专业化加速器。

  此外,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西财智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全国首个极端灾害预警智库。据悉,该智库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全球,由顶尖自然科学、工程学、法学、政府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极端灾害预警创新型研究团队,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极端灾害的个性和共性规律,形成极端灾害预警应对技术体系、政策法规、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响应对策体系,助力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并将通过一系列引才措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一流人才的聚集高地。

  当天,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电子信息专委会也正式成立。该专家委员会经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倡议并联合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自愿共同组建成立,将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力优势,组织开展行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研究,行业重大项目科学评估和论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荐和推广,行业青年科研人员和行业技术骨干培养等工作,同时也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发布118个高层次人才岗位

  为加快促进电子信息领域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当天,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双流、新都、资阳等地成为首批转化基地承载单位。该基地围绕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丰富的电子信息领域院士(专家)科研成果供给,依托地方园区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电子信息行业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土地厂房、生产线、设施设备等资源,以及生产工艺技术支持和产业化能力,通过建设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中试熟化及产业化平台,开展样品试制、生产工艺开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打通“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国际航空航天产业人才大会上,航空航天产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沙龙收集了37家企业高端技术岗位的招聘需求,并发布118个面向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岗位,全部岗位要求硕博及以上学历,近半岗位年薪超过50万元。现场,大会承办方航空人力还与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签订了关于共建“国际航空人才港”的合作协议,这是国内首个培养国际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人才供应链的新型产才融合前沿阵地,将加快推动航空产业“飞起来”。

  动态

  13个“黑科技”产品

  亮相海外人才引进成果展

  作为重要的分场活动之一,四川海外人才项目引进成果展也亮相于第十九届“海科会”。

  记者在现场看到,成果展以“图片+实物”的形式,通过介绍13个“黑科技”产品,展现四川引进海外人才对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

  现场,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道路病害检测机器人系统尤为引人注目。据悉,为保证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基础设施管养向“精准数据驱动的科学管养模式”转变,该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边-端”架构的机器人智能检测解决方案,包括针对不同细分场景的水、陆、空机器人数据采集“端”,数据智能处理和应用的“边”,以及进行知识共享和迁移的“云”。希望运用智能化高效检测手段,获得全面精准的数据,推动实现基于数据的预防性养护和精准养护,最终达到保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实现道面养护降本增效的目的。

  连接着黑色“铁箱”的机械手臂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拿起手机拍照。这是四川中成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预控应用平台装备。该项目系统利用BIM及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精准的地下综合管线、地下空间和城市结构数据模型,形成地下管廊工程信息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管廊数据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管廊设施安全体系等,能为管线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作为四川省海外引才的亮点,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展示了支持多协议的高功率无线充电电源管理芯片。该芯片可横跨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兼容技术,实现无线与快充的结合。据悉,公司预计两年内实现产业化,成为国内具有多协议无线快充核心知识产权的电源管理芯片及其应用供应商,项目达产后,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