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关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并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呼唤更多技术要素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根本在于通过二者的深度渗透、耦合与重塑,以“科技—产业—生产力”的创新范式系统性变革提升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全面推进创新,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今天的青海,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型、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首要突破口也在科技创新。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聚焦高原、资源、能源主攻方向,围绕国家所需、青海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指,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真正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立足青海大地、强化区域合作,把握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青海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新天地,为青海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学技术支撑。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有我国多年发展实践的经验基础,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博采中外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精华的结果。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近年来,首个在省外设立的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投运,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活跃度居全国示范区首位,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运行30多年成果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青海大学“三江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监管再添“天眼”。世界级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加快建设,我国最大口径红外光学天文望远镜落地冷湖,已有24台天文望远镜投入观测。科技研发经费持续增长,青薯9号创造了亩产6508公斤全国新纪录,无水氯化镁制备新方法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新兴产业有力推动了青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青海经济注入了澎湃动能,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研发投入不足、产出层次不高、转化体制不顺仍是制约青海科技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仍需以创新破题,不仅追求更多的突破,更要切实解放生产力、赋能劳动力,让创新能量在最需要的地方精准释放,构建有强大韧性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牢融合发展关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发展途径,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优化融合发展环境,着力集聚资源要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持续加大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四地”提质升级,稳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效能,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持续深化与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有效促进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推进向双向互促转变,由单一维度创新向多维度融合创新转变,由单一主体为主向多主体融合转变,引导企业家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将创新使命融入民族复兴进程,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匹配差异化政策支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卡点和堵点,首先要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紧扣发掘研判、投融资保障、产创融合、场景对接、人才服务、落地承接等重点环节,开展全链条、全流程、常态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成果“量身”打造转化路径,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保驾护航”。向“新”而行、创新势能才能持续转化,向“智”发展、核心技术才能加速突破,向“上”腾飞、应用场景才能不断上新。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惟向“新”发展、向“绿”转型,可引领潮流、赢得先机。向“新”发展不仅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短期突围,更是以需求侧变革牵引供给侧升级、以科技创新重构产业版图的长期战略,要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青海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计划管理、评价监督、成果转移转化等制度改革,实施高原科学研究平台集群建设工程,推动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强基跃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规模应用示范,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培育更多科技之花、产业之果。创新发展以生产力跃升为核心。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决定性要素,既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协调利用科研资源,加强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环境,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于青海来说,既要着眼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因地制宜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要通过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完整内需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跃迁,将“新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能;还要巩固并加快实现企业创新“三个转变”,即创新主体由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转变;创新成果由技术专利向标准引领转变;创新应用由本土化开发向全球化布局转变。要推动建设青海高等研究院,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创新实施“昆仑英才”计划,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互动,选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企业科技专员”,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让更多“千里马”在高原大地竞相涌现、各展其能。加快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多圈层、多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科技哨兵+精准执法”智慧监管新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全时空监测、全链条监管体系,深化运用常态化监管和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滋养,倡导、培育创新文化,需要观念的支撑、呼唤制度的保障。看今日之中国,创新文化日益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象。事实上,科技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都伴随着创新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观念或事物,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是不是鼓励探索、倡导创新,极大影响着科技创新,也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创新是一种求异思维和实践,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要敢于怀疑、勇于批判。培育创新文化,要克服影响创新发展的无形力量,从观念突围、观念更新入手,保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基于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实践,可能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等待才能获得成功。培育创新文化,要充分尊重规律,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败。同时,要完善科普机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完善创新领域法律法规,规范创新行为,保障创新权益,推动科技向善,促进创新更好造福社会、推动发展。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培育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创新文化,既要坚持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社会文化变迁和建设规律以及组织管理规律,又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领域差异、坚持协同推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利用好、发展好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催人奋进;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评价文化,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机构创新文化建设,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小环境”,从中国科技创新的丰富实践和与各国优秀创新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持续丰富、更新创新文化的内涵,推动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形成能够有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创新文化,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敢于、便于、善于立创新大志、做创新大事,让他们在科技创新实践的磨砺中加速成长。